信息不对称是传统银行业支持“三农”面临的瓶颈,而借助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无疑为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铺平了道路。涉农金融机构应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多样性,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和整合业务渠道,提高金融服务的技术与数据应用能力,优化业务审批流程,缩短涉农信贷投放链条,提升农村金融供给的配置效率和服务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做出了全面部署。政策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已经明确,作为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的涉农金融机构,站在战略的高度,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明确支持的功能和定位,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倾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支持,就成为肩负的重要责任。
深刻领会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涵
(一)以支持产业兴旺助力农业变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就是要不断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进入乡村,带动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为此,应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以信贷手段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扶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乡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业并举,延伸信贷支持链条,积极扶持粮食种植、购销、加工、销售、流通等全产业链发展,使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前后呼应、多种信贷品种之间互为补充,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助力农业变强,确保粮食安全,把十几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二)以扶持绿色农业带动农村变美。伴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也从追求高产阶段转到追求绿色可持续阶段,金融支农的导向也应进行根本转变。
涉农金融机构把绿色导向贯穿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大力推广绿色信贷业务,重点支持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农业绿色开发机制、节约高效农业用水等领域,运用绿色金融引导农村种养殖业由过去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向绿色发展转变,推广节本增效农业生产技术,加快畜禽养殖无害化处理,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生态保护三者的关系。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扶持各类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乡村旅游、健康产业、农村电商以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农村变美。
(三)以发展普惠金融引导农村变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需求仍难以有效满足,金融供求配比失衡,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找差距、补短板,尤其要顺应农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着重解决涉农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九州在线注册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向农村贫困地区延伸服务、拓展功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稳步推进金融知识下乡,围绕“信用与乡村发展”“信用与乡村生活”等主题,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氛围,广泛开展“好信用建好档案,好档案优先贷款”等形式多样的金融普及活动,提升乡村居民运用金融服务创业致富的能力,实现农村富裕。
不断推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举措
(一)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其一,以科技创新改变传统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是传统银行业支持“三农”面临的瓶颈,而借助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无疑为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铺平了道路。涉农金融机构应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多样性,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和整合业务渠道,提高金融服务的技术与数据应用能力,优化业务审批流程,缩短涉农信贷投放链条,提升农村金融供给的配置效率和服务水平。其二,丰富涉农信贷增信方式和手段。涉农金融机构要抓住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机遇,针对土地规模化经营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大量涌现,对涉农信贷期限长、额度高的需求,探索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房抵押贷款,开展农业设施、设备抵押贷款和生产订单融资,提高额度、延长期限,推出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业产业链贷款、农村电商数据贷款等新的融资模式,满足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需要。其三,围绕农村产业链加大支持力度。针对随着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推进,进入农业产业链的经营主体对金融需求呈现出由小额向规模化转变、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的实际,涉农金融机构要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加工及销售环节融资入手,打造差异化金融产品体系,建立客户分层体系,提高风险定价水平,实施精细化、差异化定价,合理确定利率水平,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特征,提供不同需求服务,如农忙时提供资金支持、收获时提供结算投资理财服务,实现涉农金融服务从单纯农户小额信贷向综合支持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园区转变,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二)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服务。其一,发挥金融对农村绿色产业发展的引导、约束和杠杆功能。涉农金融机构要围绕农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的方向,通过金融服务引导农业生产由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转变,向节水、节肥、节药、节地转变,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支持循环农业技术、绿色种养殖业、绿色加工业扩大规模,满足绿色、低碳农业不断扩大的金融需求。其二,完善绿色农业信贷投放机制。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上寻突破,因地制宜探索农产品商标质押贷款试点,通过贷款客户分类管理,对纳入信贷项目库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落实评级授信政策,扩大授信额度,建立面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循环经济种养殖龙头企业、生态农业的“绿色贷款通道”,实现绿色金融业务从小到大、由点到面加快发展。其三,加大政策支持农村绿色金融发展的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绿色金融相关标准规则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与农村绿色金融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性中介服务体系和第三方评级评估机构,调动涉农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绿色小微企业和绿色项目的信贷投放。
(三)加快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其一,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制定“三农”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规划,加强财税、金融、投资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以激励为导向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积极有序发展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其二,重点推进征信体系平台建设。建立跨机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换和交易机制,打破不同机构、公司和部门之间的信息闭塞,丰富“三农”业务主体信息的来源、维度和频率,组建专业团队、投入专项资金,联合电商交易平台、农贸交易市场,进行征信数据采集试点、推动“三农”征信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农村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基础信息收集、加工和评价工作,奠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基础。其三,发挥金融扶贫“放大器”作用。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地方政府优化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易地搬迁、生态建设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项目,遵循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扶贫模式,有效提高金融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匹配和适应程度,不断提升金融扶贫的效率和质量。
(四)防范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风险。首先,建议由财政出资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支持农村振兴的信贷投入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对形成的贷款不良率按一定比率进行风险补偿。稳步推行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扩大政策性保费补贴范围,吸引九州在线注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政策性农业保险防范风险。同时,采取财政补贴、减免相关税收等方式引导、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创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承受,有一定盈利空间的涉农保险产品,使农业经营主体遭遇灾害损失时获得启动资金。其次,建立风险共担及补偿机制,引入农户、经济组织、财政、担保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联保模式,实施“集中担保,分散使用”“限额担保,周转使用”等灵活有效的担保模式,运用综合措施,熨平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风险。